唐三彩,全名 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的低温釉陶器。它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因此得名“唐三彩”。唐三彩的釉彩还包括褐、蓝、黑等色彩,但以黄、绿、白三色最为常见。
唐三彩的烧制工艺采用低温釉,使用铁、铜、锰等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烧制后铁会变成黄色,铜则会变成绿色。其釉料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釉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使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
唐三彩的装饰图案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线条粗犷有力,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因此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总的来说,唐三彩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陶瓷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色彩,反映了唐代的文化生活,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