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大棚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选址、建棚、备料、引种、控密、粪料发酵、温度和湿度控制等。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选址与建棚
选择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作为养殖场地。
养殖面积大时,需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并建造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
大棚结构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为5米,棚长30-60米,中间走道0.7米左右,两边两条蚓床宽2米,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粪料发酵
牛粪经5-10天堆放发酵,期间进行1-2次的翻堆混匀,使含水量保持在30%-40%。
猪粪需与5%—10%(湿重)的碎稻草或其他草料均匀混合后堆高1米左右的料堆进行发酵,7-10天后翻堆,继续发酵2-3天,直至松软状。
引种与控密
引进优良品种的蚯蚓,如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以提高繁殖率和生命力。
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2.8-3.1千克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高。
温度与湿度控制
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0-27℃,湿度保持在70%-80%。
夏季高温时,采取降温措施,如搭棚遮荫、覆盖稻草、洒水降温等,保持棚内温度不超过35℃,床温不超过30℃。
冬季进行保温措施,如覆盖稻草、薄膜等,保持粪料温度在10℃-15℃以上。
饲养管理
适时添料,当蚓床中还有20%-30%饲料时,采收蚯蚓后要准时添加腐熟的粪料。
保持粪料疏松,每月松土一次,避开表层的卵茧。
每天进行通风换气,夏季高温时掀开大棚四面的薄膜,冬季视情况而定。
采收
根据蚯蚓饲养密度和生产需要合理支配采收,原则上抓大留小,以保持养殖密度和产量。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实现蚯蚓的高效养殖,并确保蚯蚓的正常生长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