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养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加收益:
生态养殖
养殖技术: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养殖池面积可选择3-20亩,池深1-1.5米。池塘清整后,要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增加PH值和钙含量,调节水质和杀毒杀菌。
经济效益:饲养幼螺当年可见效益。例如,早稻插秧后7~15天放养6万只田螺苗,到晚稻收割时已达到出售规格,以成活率90%计算,共有5.4万只。完全生态养殖每千克售价6元,总收入可达3240元。
饲料管理
饲料来源:螺蛳的饲料来源广泛,包括青菜、土豆、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其他动物内脏、下脚料等。在饲养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水质,及时排除污染,重新注入新水。螺蛳缺钙时,应在饵料中添加淡鱼粉、贝壳粉等钙质补充饲料。
混养技术
搭配养殖:螺蛳可以搭配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鲫鱼、鳊鱼等混养,一般每亩套养2-3斤田螺,这样培养出的螺蛳壳质嫩,肉质肥厚。同时,混养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病害。
新技术应用
螺蛳笼养:通过使用螺蛳笼养新技术,将螺蛳置于吊笼中,浮于池塘水体上部进行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保护螺蛳不被天敌捕食、无需投喂饵料、无需人工捡拾、养殖周期短等优点,大大降低了养螺成本,提高了产量。
场地选择与改造
场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保水性好、养殖用水水质和底质符合养殖要求的稻田或池塘。在自然水域中放养时,注意避免农药和化肥的毒害。
场地改造:稻田养殖可在四周挖环沟,浅水池塘需加固并加高池基,设置进排水口并安装网栅。同时,种植一些水植物如芦笋、浮萍等,有利于田螺生息繁衍。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螺蛳养殖的效益,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入。建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并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