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螺蛳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态模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增加农民收益。以下是稻田养殖螺蛳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稻田选择与改造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肥沃的田块。
沿田埂四周开挖宽1-1.5米、深40-50厘米的环形水沟,或在田块面积较大时挖几道工作行或十字沟,沟宽50-60厘米、深20-30厘米。
加固加高田埂至50厘米,夯打结实,以防渗漏倒塌。
在田块的对角分别设置进、排水口,并装上防逃网,防逃网需埋入土下15厘米处。
清整消毒
翻耕土地,彻底清除田间杂草,疏通沟槽。
使用生石灰70-80千克,加水稀释后泼洒,杀灭水蛇、黄鳍、蛙类等敌害生物。
每亩稻田施畜禽粪肥600-800千克,用以培育饵料生物。
田螺种放养
选择规格为50-100个/公斤的成螺12000公斤,平均每平方米实际放养密度约41个,适宜放养密度应为100个/平方米左右。
放养品种以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的中华园田螺和中国园田螺为佳。
放养时间一般为3月底至4月初。
水稻栽培
选用高产、优质、耐肥、抗病、抗倒伏、生育期适中的一季晚稻品种。
栽插方法和日常管理与常规季稻田的操作规程相同。
饲料管理
田螺的食性很杂,有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两大类。天然饵料主要是水中的底栖动物、昆虫、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
人工饲料可包括米糠、麸皮、玉米粉、腐熟的牛粪、瓜果蔬菜等。
日投喂量为螺体重的1%,投喂时间为早上1/3,晚上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田螺的生长速度和水质情况适量调整。
水质管理
保持水体溶氧量在3.5mg/L以上,pH值在6-7。
定期更换水体,每次换水量约为1/4至1/2,保持水质清爽。
在高温季节应勤换水,防止水质败坏缺氧。
病害防治
定期检查田螺的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防止敌害生物如蚂蟥、水蛇等侵入,可在稻田或池塘四周安装防护网。
收获
经过10个月的养殖,幼螺可长至12-15克,此时可收获上市。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实现稻田养殖螺蛳的高效生态模式,既稳定了粮食产量,又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