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母猪的养殖需要关注多个方面,包括选种、饲养、繁殖、环境消毒、免疫注射和驱虫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殖建议:
选种
选择优良品种的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肉质好、适应性强和抗病能力强等优点。
选择健康的母猪,无疾病,能够保证后代的健康和生长。
选择适宜的体型,母猪的体型应适中,不宜过胖或过瘦,以保证繁殖能力和生产效益。
饲养
后备母猪在体重120斤前进行分群饲养,每群4-6头,公猪单栏饲养。
每头母猪提供2平方米的饲养空间,保证充足的饮水,避免密度过高影响生长速度和导致咬尾等问题。
保持猪舍内的通风和换气,定期消毒猪舍地面、饲养设备和工具,防止疾病传播。
后备母猪应多运动和多晒太阳,每天至少晒4-6小时或赶到运动场日光浴1-2小时,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防止过肥和肢蹄病,增强体质,促进发情。
繁殖
选择适宜的交配时间,母猪发情期是交配的最佳时机,以提高受孕率和生产效益。
保证种猪的质量,选择健康、品种优良、生产性能好的种猪。
确定合适的配种方式,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环境消毒
在生产前后及生产期间做好消毒工作,控制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防止病菌传播。
每转走一批母猪要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空栏一周后再转入新母猪。
母猪进入生产期后要带猪消毒两次,使用对母猪危害小的药物,准备两种以上消毒剂增强消毒力度。
免疫注射
仔猪生产后3周左右进行第一次猪瘟疫苗注射,一个月后做好口蹄疫、副伤寒等疾病的免疫工作。
两个月时进行第二次猪瘟免疫,同时注意猪丹毒、肺疫等各种传染病的防治。
注射疫苗时要严格按流程操作,防止用量过多导致抗体失效。
及时驱虫
根据驱虫流程做好驱虫计划,定期驱虫可增强猪群的免疫能力,预防各种疾病。
母猪生产前20天左右开始驱虫,仔猪断奶后再进行一次驱虫。
选择效果好、毒性低的驱虫药,注意用药安全。
加强管理
观察母猪的生长情况,控制猪舍内的温湿度,避免温湿度不适滋生细菌。
根据母猪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管理方法,确保母猪健康和生产效益。
在配种后17-22天这个阶段,注意防止母猪之间的争斗和拥挤,避免流产。
怀胎90天至产出期间,注意营养供给,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确保胎儿发育正常。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幸存母猪的养殖效果,确保母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