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养殖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在同一块稻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小龙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下是虾稻养殖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稻田选择
土质:选择土质肥沃、保水保肥性强、无污染、无水浸、无漏水的田块。土壤应富含有机质和底栖生物,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水源:水源应临近河沟湖,水质良好、无污染,且供水充足,进排水方便。
阳光:稻田应具有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小龙虾的生长。
规模:建议养殖池塘面积在3亩以上,便于管理和投喂。
设施改造
开挖环沟: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宽度2-3米,深度1.2米左右,坡比1:2.5。同时,开挖宽1米、深0.3米的虾沟和深1米的虾潭,方便进排水和捕捞。
加固田埂:将挖出的泥土用于加高加宽田埂,确保埂宽1.5-2米,高出田面1-1.5米,并夯实防坍塌。
防逃和防盗
防逃:使用铁皮或黑色塑料膜在虾塘堤顶围一圈,防止小龙虾在雷雨季节逃跑。防逃网高度约40厘米,埋在泥中5-10厘米。
防盗:用高1.5米的栅栏将塘口围起来,防止偷盗。
水草种植
伊乐藻:在头年的10月底至11月中旬种植,株距4米,行距8米。种植前用旋耕机成行旋耕,有利于后期捕捞。伊乐藻生长中后期需进行割草头处理。
其他水草: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种植水花生或轮叶黑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分布均匀。
水位调节
早期:虾苗投放后,水位保持在5-10厘米左右。
中期:随着水稻生长,水位逐渐加深至10-15厘米。
后期:在水稻收割前,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左右,确保围沟基本水位。
投喂饲料
初期:虾苗下塘后一个月内主要摄食稻田中浮游生物。
后期:投喂细微人工配合颗粒饵料,日投饵量为虾体重的5-6%,水温高时增加到8-10%。每天投3-4次,傍晚一次饵料多投占全天的40%。
水质管理
水质要求:水质清新、肥度适中,养虾沟透明度在35-40厘米之间,水色为淡绿色。
换水:每隔20-2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稻田的1/2,特别在雨季里日交换水量要达1/3以上,严防缺氧。
病害防治
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用量10-15ppm,以杀灭病菌和驱除敌害。
补充钙质:有利于虾蜕皮生长。
收捕
收捕时间:一般在稻田中养殖90-110天,虾可生长到8-10厘米商品虾。
收捕方法:地笼收虾、拉网捕虾、干田放水收虾等。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实现虾稻养殖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定期记录相关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养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