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围墙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基础处理、墙体材料、高度设计、外观设计以及结构完整性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步骤和建议:
基础处理
基础砼:采用C20混凝土施工,确保基槽表面清理干净,无积水,侧模板支撑需稳固,防止跑模。
围墙柱基础:使用M10水泥砂浆砌MU20块石。
地基处理:若遇到软弱土层,需进行地基处理,具体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另议。
墙体工程
材料选择:使用MU10水泥实心砖和M10混合砂浆砌筑。
砌筑工艺:砌筑前砖或砌块必须用水湿透,但不能过湿。砌筑时严格控制灰缝厚度,保持灰缝平直。
伸缩缝:每15米设置一道伸缩缝,伸缩缝自基础大放脚以上断开。
泄水口:标高以红线内场区设计标高为准,并预留其他预留孔(排水)。
高度设计
围墙高度应适中,一般建议在1.6米到2.1米之间。南方雨水多,过高不利通风排湿;北方干旱少雨,可以适量加高。
外观设计
围墙形状应与住宅整体格局相协调,建议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避免尖角等不规则形状。
外观上尽量简洁平直,可以使用琉璃瓦做压顶,既美观又能防止雨水侵蚀。
若需要通风,可以适量开窗,但不宜过多,同时院门数量也不宜过多,最多两个。
结构完整性
围墙应保持完整,无缺口或缝隙。避免在围墙上开窗,以免形成“朱雀开口”。
其他细节
围墙外侧可以抹灰并喷外墙涂料,颜色可以根据甲方要求确定。
围墙与房屋外墙的距离通常在一米到两米之间。
建议
根据地域和气候条件调整围墙高度:例如,在南方地区,由于雨水较多,围墙不宜过高,以免影响通风排湿;在北方地区,可以适当加高围墙以抵御风沙。
注重基础处理:确保地基平整、稳固,避免因基础问题导致围墙倾斜或倒塌。
合理设计伸缩缝:伸缩缝有助于适应地面沉降和温度变化,防止墙体开裂。
考虑美观与实用性:在设计围墙时,既要考虑其美观性,也要考虑其实用性,如通风、排水等功能。
通过以上步骤和建议,可以建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