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大量养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稻田或池塘的建设、苗种放养、投料管理、水质控制以及疾病防治等。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稻田建设
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5亩左右为宜。
筑好田埂,埂内侧埋设聚乙烯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逃逸。
进排水口建两道拦网,外侧用聚乙烯网,内侧用金属网。
田内挖适度大小的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
泥鳅放养
放前处理:先将水放干晒田几天,再按0.1-0.2kg/m²撒细米糠,第二天按20-40kg/m²施有机肥,几天后灌水。
放养时间:单季稻多在第一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宜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进行放养。放养前,苗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分钟。
放养密度:每亩放养规格3~4g/尾的鳅苗约2万尾,规格尽量一致,避免残食,不要混养其它鱼类。
投料管理
泥鳅饵料较为广泛,包括麦麸、豆渣、蚯蚓、豆饼以及人工配合饵料。
投喂饵料要注意营养平衡,选用全价配合饲料,每亩投喂2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视鱼的吃情况增减,投饵地点应选在鱼沟内。
水位和水质控制
水位要根据水稻和泥鳅的需要适时调整,一般要求田面以上的实际水位要控制在5cm以上,并且要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一次水。
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疾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对稻田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田泼洒。
注意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有需要,可适时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
捕捞与销售
根据市场行情和泥鳅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捕捞,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实现泥鳅的大量养殖,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