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的养殖科技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选址、设施构建、水质调控、饲料选择与投喂、日常管理等。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选址与环境评估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洁、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点进行养殖。
环境评估包括土壤和水质的化学及生物学分析,确保符合相关养殖水质标准。
养殖池应有一定的遮蔽物或遮阳设施,以适应螃蟹喜阴湿的习性。
养殖设施构建
根据养殖规模规划养殖池的大小、形状及深度,建议使用土池,便于管理和生态平衡。
配备增氧设备、排水系统、投喂平台等基础设施,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池塘周围设置防逃设施,如水泥砖墙、钙塑板围栏或聚乙烯网片围栏,高度约30-35厘米。
消毒与清塘
清除池塘过多淤泥,只留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
药后7天过水1次,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水草种植与螺蛳投放
种植水草,如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覆盖池塘面积70%以上,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投放鲜活螺蛳,每亩300-500公斤,作为基础饵料。
蟹苗选择与放养
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无伤病、规格整齐的蟹苗,放养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0-600只,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
实行“三适”“一暂养”原则,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先暂养后放养。
饲料选择与投喂
螃蟹食性杂,不同阶段对营养需求不同。前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后期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如小麦、玉米、豆粕等。
实行“四定四看”的投饵方法,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根据河蟹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调整投喂量。
水质调控
定期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持水质清新。
适时换水,高温季节增加换水频率,一般7-10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0-20厘米。
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促进有益菌群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
日常管理与捕捞
每天进行早、中、晚三次巡塘,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进入10月份,根据气温和市场行情,适时捕捞上市,主要工具是地笼。
通过以上步骤和措施,可以科学高效地养殖大闸蟹,提高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