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鸭的养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放牧饲养
这是我国传统的饲养方式。
鸭群具有良好的合群性和觅食能力,能在平地、山地和水中觅食各种天然的动植物性饲料。
可以利用农田、湖荡、河塘、沟渠和海滩放牧,以节约饲料、降低成本,同时增强鸭的体质。
大规模生产采用放牧饲养方式已越来越少,但在一些小规模或特定条件下仍有应用。
全舍饲饲养
饲养过程始终在鸭舍内进行,称为全舍饲养或关养。
鸭舍内采用厚垫草饲养,或是网状地面饲养,或是栅条地面饲养。
舍内必须设置饮水和排水系统。
全舍饲养方式可以人为地控制饲养环境,有利于科学养鸭,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便于向集约化生产过渡,增加饲养量,提高劳动效率。但此法饲养成本较高。
半舍饲饲养
半舍饲是介于放牧和全舍饲之间的一种饲养方式。
鸭群部分时间在鸭舍内,部分时间在外放牧或觅食。
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既能节省饲料,又能保证鸭群的运动和生长。
圈养
圈养是指将育成鸭关在固定的鸭舍和水围内,不外出放牧。
这种饲养方式的优点是环境条件可以控制,受自然界制约的因素少,有利于科学养鸭,稳产高产,节省土地面积,节约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饲料管理
育成鸭的饲料应选择易消化、高营养、低价廉价的饲料。
可以采用玉米、豆饼等养殖饲料,并进行适当的热处理以增加营养价值。
饲料应定量定时投喂,避免过量过饱,保持饲料的新鲜卫生。
饮水管理
育成鸭需要大量的饮用水,因此饮水必须保持干净卫生。
水龙头和水槽要定期清理,以保持水源的新鲜卫生。改善饮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防疫与治疗
建立相应的防疫措施和制度,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制止疾病的传播。
在疾病出现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以采用人工授药或注射针剂,也可以采用一些天然材料进行治疗。
限制饲养
育成期的鸭子应进行限制饲养,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减少豆饼、鱼粉的比例,逐步增加籽实类和青绿多汁饲料。
限制饲养一般从8周龄开始,到16~18周龄结束,控制体重,防止过肥或成熟过早。
光照和饲养密度
育成期期间原则上光照只能减少或保持不变,不能延长。
饲养密度要适中,避免互相挤压和损伤,一般每群不超过1000只。
日常管理和运动
每天定时清理鸭舍,换铺垫草,注意饮水卫生。
适当加强运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防止过肥。
每天应定时赶鸭在舍内作转圈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活动2~4次。
以上是育成鸭养殖的一些主要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当地气候、资源及养殖场所的具体条件进行选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