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蟋蟀的繁殖方法如下:
选种配对
人工繁殖蟋蟀主要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时,应选择健康、强壮的个体,避免使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雌性蟋蟀应选择体大、产卵大的个体,以便孵出的幼体个头也大。早秋季节是收养三尾蟋蟀的最佳时期,此时三尾刚刚羽化,野外交配次数不多,有些还是原雌。
配对时要注意雌雄蟋蟀的颜色相似,同色虫配对有助于提高后代颜色纯度。配种后,最好进行3~5次交配,以确保卵完全受精。
产卵保存
结铃后的雌蟋蟀需要找一个地方产卵。可以使用瓦盆作为产卵工具,盆内铺上消毒后的黄砂和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将雌蟋蟀放入盆中,它们会在土中产卵。产卵后,可以将盆密封好,放在自然温度环境下,等待幼蟋蟀出土。
饲养环境
繁殖用的容器应足够大,至少有两个容器,分别用于养成年蟋蟀和幼年蟋蟀。容器内应设有足够的硬纸板或蛋架型箱供蟋蟀爬行,表面光滑的携带箱可以减少逃兵的数量。
容器应透气,可以在盖子上剪几个洞来通风,上面覆盖金属筛子防止蟋蟀逃跑。在便携容器的盖子上剪一两个6英寸(15厘米)的洞来通风。在上面覆盖金属筛子来防止蟋蟀们逃跑,因为塑料的筛子容易被蟋蟀咬穿。再用热粘结剂来加固纱窗。如果你还想要控制容器内的热度,可以用多变的通风孔试试。
容器下方可以铺上蛭石,提供蟋蟀爬行的场所,同时保持容器内干燥,防止细菌和减少异味。每隔1—6个月更换一次蛭石。
温度和湿度控制
蟋蟀繁殖的最佳温度约为摄氏26 - 30度。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蟋蟀仍会存活及繁殖,但数量会大幅减少。在低温的情况下蟋蟀会活得较久,如不想有过多的蟋蟀便需留意。
维持繁殖群需要控制湿度,保持环境干燥,避免过湿导致疾病的发生。
密度控制
繁殖期间要控制蟋蟀的密度,避免过密造成蟋蟀之间的互相伤害或感染疾病。根据蟋蟀的数量来调整容器的空间,确保每只蟋蟀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喂养和管理
繁殖期间要定期喂食蟋蟀,保证食物充足。可以使用专门的蟋蟀饲料,也可以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代替。
定期清理容器内的粪便和死蟋蟀,保持环境清洁,防止疾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成功地繁殖蟋蟀。在整个繁殖过程中,保持环境的稳定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和幼蟋蟀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