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乌鸡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鸡舍建造
鸡舍应建造在通风向阳处,前后每隔3米开一个70厘米×120厘米的采光透风窗。
室内一侧放置栖架、饮水器、料槽等,等距离分布于舍内,并在向阳面开一个高160厘米、宽70厘米的小门,门外设置铺有沙子的运动场。
孵化技术
分批入孵宜采用恒温孵化,每批蛋要求交叉间隔放置,入孵种蛋大头向上放在蛋盘上。
孵化第1天至18天,孵化机内(蛋面温度)冬天为37.8℃,夏天为37.5℃;孵化至第19天转入出雏机,机内温度冬天为37.2℃,夏天为37℃,相对湿度第1天至18天为60%,第19天至21天为70%。
疾病防治
疾病预防应贯穿于整个饲养过程中,出壳苗鸡要注射鸡马立克氏疫苗。
雏鸡在1日龄至5日龄、12日龄至14日龄、35日龄至37日龄各投药一次,每次3天至5天,预防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首选药物为恩诺沙星。
饲养管理
饲养乌鸡要注意将鸡舍内温度保持在30℃以上,随着乌鸡生长时间的变化,温度可以逐渐降低。
饲料主要以精料为主,外加适量青菜,雏鸡生理机能恢复后可以正常喂食。
放养乌鸡能有效提高乌鸡肉质,在产蛋期需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地方,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饲养密度
适当的饲养密度可以提高乌鸡生长速度,减少饲料浪费。成年的乌鸡以8-10只/平米为宜,雏鸡以40只/平米为宜,分群管理有助于乌鸡快速健康生长。
通风控温
通风控温能够保证乌鸡的生长环境,快速育肥。没有好的通风条件,乌鸡排泄物会变得散乱和稀释,造成病菌积累,污染乌鸡生长环境。
营养需求
乌鸡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能量、蛋白质、矿物质(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能量饲料主要有玉米、高粱、稻谷、大小麦、薯干粉等;蛋白质饲料主要有植物性蛋白质(豆粕、花生粕、芝麻粕等)和动物性蛋白质(鱼粉、蚕蛹粉等)。
繁养方式
乌鸡适应性强,抗病性强,耐低温和高温,适合家养。其性情温柔,不善飞翔,舍养、围养、笼养及放牧均可,喜群居,就巢性强,每下20枚蛋就抱窝,食性广,嗜草,对青草、绿叶的采食量最高可达日粮的50%。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地养殖黑乌鸡,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蛋量,同时降低养殖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