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技术涉及多个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建池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光照充足的环境建池。
养殖池的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池深适中,一般为2-3米。池底要平坦且有一定坡度,方便排水。
养殖池应配备完善的进水和排水系统,并确保附近有充足的水源。同时,养殖水的营养成分需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池塘中还需安装固定功率的增氧设备,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为池塘提供足够的氧气。
消毒
建池后对池子进行全面消毒,使用生石灰消毒即可。
在投放虾苗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可以在投放前25天左右向池塘中加入生石灰进行清洁。消毒后,提前一周向池塘中加入适量的漂白液,并可同时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如猪粪。
温度
池水的温度很重要,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以上,放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以上。
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5厘米,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保持水位。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种苗选择和处理
要选择健康无病、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种苗。
在种苗投放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水质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等,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通过换水、增氧、调节pH值等手段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
控制养殖密度和饲料投喂量,以减少水质恶化的风险。饲料投喂应实行少量多餐的原则,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摄食量进行合理投喂。
饲料投喂
选用高品质的饲料,避免使用劣质或变质的饲料。
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摄食量进行合理投喂。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
病害防治
定期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
在饲料里可以添加一些营养物质,提高对虾抵抗力,预防对虾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
抗应激
注意改底等操作的强度和频率,水质、底质短期内不要变化过大。
可以在对虾饲料里添加一些营养物质,提高对虾抵抗力。
蜕壳期管理
注重对虾的营养积累,在蜕壳期临近时,可以给虾塘里补充一些微量元素,促进对虾蜕壳。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提高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和当地环境条件,灵活调整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