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的养殖方法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准备
选址:养殖场应选在僻静但交通便利的地方,资源丰富。
建设:需要搭建大棚或平房,养殖场的面积根据饲养数量决定,一般每立方米可饲养一千到一千五百只斑蝥。
设备配置:成虫采用笼养,幼虫养殖则只需搭建好养殖场。养殖笼底部需要铺上一层厚度为十五到二十厘米左右的沙质壤土。
成虫养殖
笼养:每个养殖笼一般零点四立方米左右,公母斑蝥数量要一致。笼底铺沙质土壤,饲料主要是豆类和葫芦类植物的花,每天早晚各喂食一次。
环境控制:需要不定期的进行卫生清理,合理控制养殖笼中的湿度,保持约百分之十五的湿度。
幼虫养殖
山养:幼虫一般在九月份孵化,十月初放入山间养殖。如果十月份还未孵化,则需进行人工室内养殖。幼虫自行摄食、生长、发育,无需过多管理。
饲料与湿度:饲料主要来源于寄主蜜蜂的幼虫,需保证充足的寄主数量和及时的补充。环境控制方面,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摄氏度,湿度在70%左右,通过加设陶瓷瓦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湿度。
繁殖与孵化
繁殖箱设计:采用木质或塑料制作,尺寸要适中,考虑通风、保温和避光等因素。
寄主管理:人工孵化蜜蜂幼虫,供斑蝥寄生,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卵的孵化:将产有卵的土壤用玻璃板围住,在自然温度下孵化,保持土壤含水量在12%~15%。
病虫害防治
定期清洁和消毒繁殖箱,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如蝗虫和真菌等。
资源保护与利用
保护野生资源,如通过网捕或利用芫箐科昆虫的假死现象捡拾。
有计划地采收,每群采1/3~1/2,留下种虫自然繁殖,保证永续利用。
种植寄主植物如黄芪、豆、马铃薯,吸引芫箐类成虫,减少农药使用。
这些方法和技术要点涵盖了斑蝥从养殖准备到成虫、幼虫养殖,再到繁殖与孵化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整个过程。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实现斑蝥的高效养殖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