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石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池建设
种蛙池:面积4~10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0.1~0.15米,水陆面积比为3∶1,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
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含充足的氧气。
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
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种蛙选择与培育
种蛙选择: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
种蛙培育: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发育。
繁殖与孵化
配种和产卵:石蛙通常在4月、气温20℃以上开始接配,种蛙牝牡比率为1:1,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普遍在晚上21时之后抱对,母蛙在清晨4-7时产卵。卵块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产卵后1小时内不能搅动,以免伤害卵块,降低孵化率。
人工孵化:每日早晨考察种蛙池,若有蛙卵,可在上午8时后悄悄捞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少量清水震动,保持水质清新。普遍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乌点变大,7天胚胎呈条状,9天蝌蚪基原产生,15天破膜产生蝌蚪,孵化率达85%以上。
蝌蚪饲养
初期饲养:蝌蚪孵出3天内靠卵黄维持生命,3天后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1个鸡蛋黄或1-1.5千克豆浆,适当加入一些水中自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饵时,饵料可直接撒于水面。要求细水常流,清爽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水深10-15厘米,每天换1次池水。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避免太阳光直射池水。坚持早晚巡池,清除野蛙、水蛇、野杂鱼和鸟类等敌害,并随时加注新水,保护蝌蚪安全生长。
后期饲养: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达11.5厘米。此时可将其转至蝌蚪培育池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30天左右的培育后,体长达到4-5厘米时,转至幼蛙池饲养。
幼蛙与成蛙饲养
幼蛙饲养:幼蛙池水深50-60厘米,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25只石蛙。增强水蚯蚓、蝇蛆、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也可适当混入协作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早晚各喂1次。还可在水面上装诱蛾灯,夜晚诱蛾作为蛙饵。随着蛙体长大,跳动能力增加,放养密度要逐渐减小,不断移入成蛙池中饲养。
管理与防病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池水,确保pH值在6-8之间,溶解氧充足。
敌害防治:定期清除池中的野蛙、水蛇、野杂鱼和鸟类等敌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