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小山公鸡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育雏环境
温度:1日龄山鸡的育雏温度为36.5—37℃,2日龄为36℃,4—7日龄为34℃;2周起,每周降低育雏温度3℃,尽早实现脱温。
湿度:育雏室相对湿度为65%。1—4日龄由于育雏温度高,可向地面喷水增湿。
密度:1周龄每平方米养50只为宜,2周龄每平方米养40只,从3周龄起每平方米面积的饲养密度每周减少5只,到7周龄时每平方米为15只。
通风和光照:在保证育雏温度需要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通风换气,使育雏室内空气清新,无臭、无烟、无霉味,随时保持良好的气体交换。雏山鸡第1周龄要进行24小时人工光照,让其昼夜都有饮水。2周龄以后要逐渐减少人工光照而多照自然光,让雏山鸡夜间休息好。
饲料与喂养
饲料:小山鸡苗的饲料主要包括全价配合饲料和青饲料。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可满足小山鸡苗的生长发育需求。青饲料则可以增加小山鸡苗的食欲,促进其消化吸收。在饲养过程中,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喂养。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增强小山鸡苗的抗病能力。
饮水:雏山鸡出壳12小时后,先饮水后开食,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和3%—5%的葡萄糖,喂水后1小时再喂雏山鸡饲料。
疫病防治
消毒:每日对圈舍进行清扫和消毒,防止工作人员进出工作场地时带进病菌,舍内谢绝参观,让雏山鸡生长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
疫苗接种:虽然七彩山鸡抗病力强,但也要对雏山鸡注射疫苗进行防疫,目前多数注射新城疫Ⅰ系和Ⅱ系苗进行疫病防疫。另外每周应搞1—2次的带鸡消毒。
观察与处理:饲养人员要经常观察雏山鸡群的生长状况,做好疫病防治。一旦发现疫病发生,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治疗病鸡,并对受影响的鸡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日常管理
断喙:为防止山鸡互相啄斗,可在10日至14日龄进行第1次断喙,到1月龄时,给它戴鼻环,一直戴到4月龄。
保持环境安静:操作动作要轻,减少惊扰及预防兽害。
分群与转群:在分群、转笼、断喙、接种时一定要轻轻捉放,避免骨折翅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山公鸡的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从而实现良好的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