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鹧鸪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养殖的品种,如美国鹧鸪,因为它们相对中华鹧鸪来说更易养。
养殖场地的选择
场地应建在地势较高、环境干燥、背风向阳的地方,远离低洼潮湿的地方。
场地土质以沙性为佳,因其透气性和透水性好,不易滋生细菌。
考虑当地的气温,鹧鸪怕高温,最高温度超过40℃的地方不宜养殖。
饲料搭配
饲料应多样化,包括玉米粒、豆类、小麦类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
饲料要求营养全面,粗蛋白质含量18%,并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雏鸪出壳后前两天可由亲鸪嗉囊中分泌的乳汁喂养,之后逐渐过渡到饲料。
光照控制
母鸪180天左右性成熟,公鸪早一个月。
母鸪开产前3周增加光照,公鸪比母鸪早2周增光,每天保证14小时光照。
湿度控制
孵化前期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中期55%~60%,后期提高到65%~70%。
饲养设施
鹧鸪舍应坐北朝南,通风干燥,顶高3米,开前后窗户,必要时安装换气扇。
舍内采用水泥地面,便于清扫和防疫消毒。
繁殖管理
鹧鸪一般一年繁殖两次,繁殖期间需多加照顾,确保温度、食物、水及时到位。
控制温度,刚出生不久的鹧鸪需要控制温度在33°以上,之后温度控制在20°以上。
疾病防治
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
注意观察鹧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饲养密度
雏鸪饲养密度为1周龄60~70只/平方米,4周后洗澡一次。
育成期饲养密度为15只/平方米。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进行野生鹧鸪的养殖,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