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蛄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苗种准备
来源:虾蛄的苗种主要来源于天然海区,也有人工育苗,但人工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规模。
捕捉与运输:天然苗种通常用定置涨网和底拖网捕捉,运输时要注意避免高温、日晒、雨淋和风吹,高温季节宜夜间运输或加冰块降温。
运输时间:种苗运输时间应控制在10小时之内,以确保成活率。
场地准备
清塘:养殖塘在放养前必须清塘,消除敌害生物及致病病源。清塘方法包括使用高浓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塘底要求:养殖池底土质要松软,不能有黑的腐泥。
放养技巧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苗种品质与规格、饵料供给情况、养殖管理程度等因素而定。例如,海捕天然苗种个体较大,体长在3—6厘米以上,可放5000—7000尾/亩;人工苗放养密度可高些,为8000尾/亩左右。
温盐度管理:放养时要考虑温盐度差别,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
养殖方式
人工全程养殖:从放养2厘米左右的人工苗种或3~7厘米的自然苗种,培育到成虾蛄出售。
育肥暂养:将较瘦的成虾蛄培育成较肥壮的虾蛄,或雌性经越冬再培育成卵巢发育程度较好的虾蛄。
贮存暂养:收购成虾蛄,贮存到一定数量,以鲜活形式运输到外地市场或出口。
饵料与投喂
饵料种类:虾蛄的食性以动物性为主,常用的饵料品种包括小杂鱼、虾、贝类等,以鲜活的鸭嘴蛤为佳。
投饵方法:投饵需均匀,每天黄昏投饵较适宜。投喂大型鱼虾或厚壳贝类时,需预先把食品切小或破壳。
养殖设施
养殖大棚:养殖大棚应建在没有污染、取水方便、地下水资源丰富且离海近的区域,棚的高度和宽度要适宜。
养殖池:养殖池规格一般为5 m×5 m 到6.5 m×6.5 m的正方形或半径为2.5~3.0 m的圆形水泥池,池底四周向中央平缓降低,坡度差一般为半径的10%,中央设有集污口。
病害防治
敌害控制: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消灭天敌,如海鳗、鰕虎鱼等。
疾病预防: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清洁,使用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收获
收获方法:在养殖塘的最低处安装锥形网收获成虾蛄。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虾蛄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管理细节,确保水质、温度、饵料等条件适宜,以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