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黑鱼的养殖方法分为集约化养殖和池塘混养两种方式,下面分别介绍具体的养殖步骤和注意事项:
集约化养殖
养殖设施
选择土池塘或水泥池,水深1-2米,提水设备齐全。
养殖面积宜小,1亩左右,最大不超过2亩。
池周边设40-60厘米的网拦防逃设施。
池四周水面种上水草,不超过20%为宜,用于遮挡阳光、避暑、捕食和净化水质。
水源与水质
水源可以是河水、水库水或地下井水,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
保持水质清澈透明,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稳定。
鱼种放养
鱼种规格:选用10厘米以上(较好14-20厘米,60克-100克)的当年鱼种,规格一致,无伤无病。
放养时间:当年最好在9月至10月上旬,年后放养在3-4月。
消毒:下塘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或10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分钟。
放养密度:深在1.2-1.5米,50-60克鱼种每亩投放8000-9000尾,80-100克鱼种每亩投放5000-6000尾。
饲料喂养
饲料包括人工配合饲料、淡水或海水的小杂鱼、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
投喂前需分拣,剔除带硬棘的鱼类,如黄颡鱼。
投喂采用“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初期投喂量为体重的10%,后期减为体重的5%左右。
日常管理
观察黑鱼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环境变化。
春季每周更换池水4/5,高温季节3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
对排出的污水进行必要的污水处理。
池塘混养
池塘建造
选择东西方向、长方形池塘,底部为泥土,池深2~2.5米,水深1.5~2米。
进排水需要设置防逃设施,养殖前15天施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彻底消毒。
鱼种放养
鱼种下池前,用3%~5%的盐水浸泡10~15分钟,放入池中。
体长10~14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9000~10000尾/亩,16~20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8000尾/亩。
日常管理
观察黑鱼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环境变化。
春季每周更换池水4/5,高温季节3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
进排水连接防逃网,池水面高于50厘米。
对排出的污水进行必要的污水处理。
饲料喂养
饲料包括人工配合饲料、淡水或海水的小杂鱼、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
小杂鱼投喂前需分拣,剔除带硬棘的鱼类。
投喂前用拍击为信号,将远处的鱼集中到饵料台附近,减少饲料浪费。
投喂应做到“四定”原则,每个塘要选择3~4个投饵点。
注意事项
水质管理:
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必须保持水质稳定和适当温度,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澈透明。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黑鱼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水霉病、肠炎病的防治工作。
防逃措施:
在池的四周水面种上水草,设置防逃网,防止黑鱼出逃。
饲料管理:
根据黑鱼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过度投喂。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提高广东黑鱼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确保黑鱼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