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鲟鱼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从养殖前的准备到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和疾病防治,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
养殖设施准备
水泥池建设:养殖池应设有排水管,面积15至50平方米不等,深度为1.5米,水深100-120厘米,池面高出水面至少20厘米以防止鱼跳出。
水质管理:使用地下水和盛源电厂热水,水质符合养殖要求,透明度30厘米以上,溶解氧6毫克/升,pH值7-8,水温控制在19-23℃,水深约1.0米,池水流速0.1米/秒。
苗种放养
引进与消毒:从江苏引进杂交鲟鱼苗和史氏鲟,放入水泥池前进行缓苗处理,用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饲养管理
饲料投放: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等,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等,也可以使用人为配制的饲料,如骨粉、鱼粉等。
水质保持:每天定时喂食、消毒食物、打捞食物残渣,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换水,定期消毒。
疾病防治
细菌性肠炎:使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5-6天。
车轮虫病: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然后流水饲养,或使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收获与处理
收获方法:将鲟鱼敲晕后,用开水烫一下去除鳃和内脏,然后进行后续的烹饪。
烹饪方法:例如清蒸鲟鱼,将鲟鱼清理干净后表面打刀花,淋上料酒和食盐,撒上葱姜辣椒丝,蒸12分钟后淋上蒸鱼豉油和热油爆香。
建议
养殖过程中:始终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定期消毒,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收获与处理:在收获鲟鱼时,要确保操作得当,避免损伤鱼体,影响肉质和口感。烹饪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烹饪方法,以充分体验鲟鱼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