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中华甲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放养
放养密度:根据中华甲鱼的规格不同而异,一般放养50g/只左右的中华甲鱼,30~40只/m²;80g/只左右的中华甲鱼,20-30只/m²;100g/只左右的中华甲鱼,15~20只/m²。具体放养密度还要结合放养时间、养殖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实际生产因素来确定。
放养前准备:放养前要先让中华甲鱼适应池塘环境,在池边用池水泼洒中华甲鱼体表,再用4%的食盐水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15分钟。放养时将中华甲鱼多点放在池水边,让其自行爬到池内,不宜将中华甲鱼直接倒入池中,以防损伤鳖体。
合理投喂优质饵料
投喂原则:按照“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原则,投足投优饵料,促进其健康生长。定质,饲料要求优质新鲜、适口性好、营养成分全、蛋白质含量高。以中华甲鱼配合饲料为主,鲜活饵料为辅,将新鲜动物饲料,如小杂鱼、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经加热或4%的食盐水消毒,加入新鲜蔬菜绞碎后拌入饲料中,适当添加3%~5%的植物油。
投喂量:在水温高于18℃时,中华甲鱼即可开始投饵,4、5月份日投饵量可按鳖体重的3%~5%估算;6~9月份气温升高,中华甲鱼摄食量增强,日投饵量按体重的5%~10%估算;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日投饵量降至鳖体重的3%~5%。
环境条件
水质:养殖水体的水深1.5至2.0m,透明度25至30cm,溶解氧≥4mg/L,pH值7.2至7.5。养殖用水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规定的要求。土质为沙壤土,淤泥厚度≤15cm。
底土: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渗透性较差的壤土或粘土为佳,底土上层铺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以利于中华甲鱼栖息和冬眠。但沙粒宜细不宜粗,否则易使中华甲鱼的皮肤受伤而染病。
环境:养殖基地要符合GB/T18407.4的规定。且周围安静,水源充足,附近无污染源。养殖用水要符合NY5051的规定。
病害防治
预防措施: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尽量使用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治疗方法:如果发现中华甲鱼生长情况不正常时,用0.3~0.5ppm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或用1ppm戊二醛进行全池泼洒。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渔药使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捕捞与销售
捕捞时间:饲养期≥150天,个体重≥600g即可捕收上市销售。
捕捞方法:每批投放的中华甲鱼分两次捕捞。在35%的中华甲鱼达到0.35公斤规格的时候,进行第一次捕捞,将0.35公斤以上规格的中华甲鱼捕捞上市。第一次捕捞两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捞,将池中剩余中华甲鱼全部捕捉上市。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中华甲鱼,并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