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情感稳定,但参与度低
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院校的学生,政治情感较为稳定,但往往只停留在评论和思考层面,缺乏将爱国热情和政治情感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践,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弱。
渴望自主独立,但自信度低
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高中时期的严格监管,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渴望独立自主,希望安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然而,由于长期在父母庇护下成长,一旦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可能会感到迷茫、不自信,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思维观念前卫,但成熟度低
民办高校的学生思维观念较为前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成熟度,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道德标准模糊,辨别能力较弱。
技能特长突出,但平衡度低
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表现突出,但在个人发展与生活平衡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平衡,容易陷入过度专注于技能提升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的境地。
情感感性强烈,但理性度低
民办高校的学生情感较为感性,但在面对问题时,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价值取向积极,但功利性强
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总体积极,但在实际行为中,功利性较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沉迷手机、停止思考、抵制理论
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沉迷手机的现象,影响学业和课堂学习;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陷入学习的惰性;还有学生对理论课程持有抵制情绪,认为理论学习是浪费时间。
理想信念缺失、自律意识薄弱
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缺失,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在自律意识方面也较为薄弱,难以坚持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些思想特点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物质条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等。为了更好地引导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实践教学等,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