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招生 存在猫腻。这些猫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利用“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资格”打擦边球:
一些民办高校声称有资格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但实际上这些专业可能并不属于国家批准的计划内招生专业,或者学校根本没有资格颁发国家学历证书。
声称以“计划外”资格入校后,可转为“国家计划内统招生”:
有些民办高校宣称计划外学生毕业时毕业证和计划内统招的毕业证一样,享受一样待遇,但实际上学校没有资格随意增减国家计划内招生名额,毕业证书要在教育部网站上能查到才为真。
称后期可大批量补录,只要上分数线就可录取:
一些民办高校为增加吸引力,称后期可大量补录,不管是否达到录取分数线均可录取,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假宣传。
招生宣传广告夸大其辞:
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普遍存在夸大自身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毕业生就业率的现象。例如,招生简章中的壮观图书馆和教学楼可能根本还未竣工,或者聘请的教师大部分刚毕业,但在招生宣传中却声称有多年教学经验。
招生代理人有时会说谎:
招生代理人为了抢夺生源,可能会对学校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诱使考生上当。
内部招生“诱惑”大:
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打着“内部招生”的招牌,声称与某高校有关系,只要花钱,分数低一点也可以上正规重点大学,这些“内部人士”往往拿到介绍费后一溜了之。
混淆文凭性质:
一些民办高校没有权力颁发普通高校文凭,但为了争取生源,往往混淆文凭的性质,以“国家承认学历”“教育部电子注册”来欺骗考生。
虚假信息:
有些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册上散布虚假信息,比如拥有“现代化教学楼”“豪华学生公寓”等,实际上这些设施还未建成。
综上所述,民办大学招生过程中存在多种猫腻,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民办高校时要擦亮眼睛,多了解相关信息,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