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大学生村官制度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队伍规模稳步扩大
截至2013年底,全国报名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累计达到近300万名,共选聘41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大学生村官有22.1万名,覆盖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其中,少数民族3.3万名,占15%;女性12.2万名,占55.3%。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22万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7857人,占3.6%;本科生160743人,占72.8%;党员136350人,占61.7%;教育部和中央部门直属院校毕业生25422人,占11.5%。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中组部会同中宣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建立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锻炼成长效果明显
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9万名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2万多个、专业合作社5200多个,为农民群众提供了26万个就业岗位。有7.4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4325人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有4名大学生村官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11名大学生村官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职业路径逐渐清晰
坚持“三个目标”(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打通“五条出路”(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逐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9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其中,进入公务员队伍6.9万人、事业单位5.4万人,自主创业1.3万人,进入企业5.2万多人,考取研究生1900多人。
然而,尽管大学生村官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价值取向多元化,跳板意愿浓厚
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不明确,工作重心偏离农村,导致他们的工作价值取向多元化,跳板意愿浓厚。
工作压力大,岗位流动频繁
大学生村官生活压力大,岗位流动频繁,各县之间以及同一县内各镇之间的工作不平衡性较大。
制度不完善,落实困难
尽管有优厚的国家政策保障,但在实际落实中,大学生村官制度仍存在许多困难,使得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心理和履职困境
在岗大学生村官正遭遇心理困境、履职困境、角色困境及未来出路迷茫等职业发展困境。
生活孤单感
70.59%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总体感觉满意,但有53.52%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存在孤单感。
综上所述,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培养农村干部和推动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