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包分配的政策是从 1996年开始的。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高校和毕业生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招收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社会,标志着除少数定向招生和民族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外,绝大多数毕业生开始自主就业。到2000年,包分配制度正式结束。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大学生数量激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使得计划调配工作变得困难,同时大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难以评估和统一分配。
就业形势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兴起,自主创业的公司和工作室不断增多,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以前的经济形势没有现在复杂,高素质人才不多,包分配的方式让一些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保证了部分大学生人尽其才。而现在各行各业发展兴盛,需要大学生的岗位数量太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也有很多,大学生想从事的工作类型也不一定在本专业范围,有关部门难以做好相关调配。
培养方案不同:
教育的目标已经转变为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大学生除了需要学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有创新精神。自主择业可以让大学生有危机意识,为了个人发展更加努力,培养抗挫折能力。如果还是包分配政策,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荒废学业,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不包分配的政策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政策使得毕业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