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陷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侵财型陷阱
招聘会陷阱:某些机构通过“双选会”吸引毕业生,实际目的是收取高价入场费或出售学生个人信息。
中介陷阱:中介机构通过虚假广告吸引毕业生,骗取中介费,有的甚至与单位勾结,安排虚假实习或辞退毕业生。
培训陷阱:招聘广告承诺高薪就业,要求毕业生参加培训,但培训后不安排就业或安排到低层次岗位。
押金陷阱:用人单位收取押金、保证金或扣押证件,以达到非法目的。
虚假广告陷阱
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夸大或隐瞒实际情况,发布虚假招聘信息。
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如虚假的“男女公关”职位实际上涉及性服务。
非法活动陷阱
某些不法分子以招聘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如限制人身自由、强迫从事非法工作。
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可能存在不平等条款,用人单位利用学生的弱势地位制定不利于学生的协议。
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规避劳动法规定。
试用期陷阱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少付工资或试用期过长,期满后辞退毕业生。
承诺陷阱
用人单位口头承诺优厚待遇,但未在协议中体现,缺乏法律约束力。
网络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招聘获取毕业生信息,然后进行诈骗或非法活动。
兼职陷阱
诈骗分子以高薪兼职为名,骗取中介费或要求交押金,最后不兑现承诺。
收费陷阱
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最后不安排工作或中途辞退。
防范这些陷阱的建议包括:
仔细核实招聘单位的资质和招聘信息。
不要轻易支付任何费用,特别是涉及培训、押金等。
仔细阅读就业协议和合同,注意条款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泄露给不可信的第三方。
对于高薪诱惑,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传销等非法组织。
通过以上措施,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在就业过程中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