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憋屈指数:虽然是一所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位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影响生源和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憋屈指数:实力强大,但被认为南迁合肥是失败之举,若留在北京,发展可能更好。
中国农业大学
憋屈指数:以农学为特色和优势,但戴上农学帽子后,被认为不如高端产业,优秀的学校被低估。
中国地质大学
憋屈指数: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但近年来属于冷门专业,发展受限。
哈尔滨工程大学
憋屈指数:实力被同城哈尔滨工业大学掩盖,知名度不高。
石河子大学
憋屈指数:虽然是211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但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仅排在第136名。
延边大学
憋屈指数:虽然是211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但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仅排在第165名。
南京工业大学
憋屈指数: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但因江苏高校众多,错失211。
燕山大学
憋屈指数:工科领域强大,但受211一省一校限制,没有评上211。
中国药科大学
憋屈指数:药学学科国内领先,但2024年排名跌出100强,因专业分布不均,综合实力弱。
这些大学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和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大学排名中未能获得应有的位置。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大学在不同领域可能存在的竞争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