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并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
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部分大学生可能因高科技产品的影响,如手机干扰,而忽视社会公德,例如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对公共卫生和公共财物保护不够重视。
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一些学生可能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如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道德冷漠与知行脱节:
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只追求个人享乐,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个人利益。
诚信危机:
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考试作弊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映出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网络道德缺失:
在网络世界中,一些学生未能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随意发表不当言论,传播不良信息。
价值取向偏差:
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可能发生偏差,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道德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发挥榜样作用,以及丰富道德实践等,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并促进知行合一。同时,社会也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公德、崇尚诚信的良好环境,以影响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