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和中世纪,具体提出和演变过程如下:
古代太学
“大学”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太学。《礼记·王制》中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记·保傅》中也有相关描述:“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汉书·礼乐志》提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拉丁文“universitas”
“大学”一词的拉丁文“universita”源自12世纪末的西欧,最初指的是学者或学生的行会,后来逐渐演变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代名词。
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将其抽出并编次章句,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近现代大学的起源
近现代大学起源于11、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
建议
深入了解:可以进一步研究古代太学、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儒家经典《大学》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影响。
跨文化比较:对比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对“大学”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技术应用:关注现代大学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如开罗美国大学提出的基于骨架的动态HGR框架,了解其在降低硬件和计算需求方面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