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世界大学排名榜显示出一些显著的趋势和变化。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排名规模与多样性
今年共有来自全球的2,092所高校入榜,这是过去五年来上榜大学数量的最大增幅。
代表的国家/地区数量也从108个增加到115个。
英美高校的强势地位
榜单前十名被英美高校占据,其中哈佛大学成功卫冕,MIT和斯坦福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
前十名中,英国高校占据四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美国高校占据六席(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
国家/地区分布
进入前200名的高校国家/地区数量从27个增加到30个。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新入榜高校阿布扎比大学排名世界并列第191位,高于去年的第251-300排名区间。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参与人数同比增长26%,上榜大学从去年的42所增加到今年的53所,非洲排名最高的大学是开普敦大学,并列第180名。
亚洲高校的表现
亚洲地区有24所高校进入200强,比2014年多4所。其中,东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入世界前25名,分别位于第23名和第25名。
中国内地有13所高校进入前200名,日本有5所高校。
具体高校排名
麻省理工学院连续13年荣登榜首,帝国理工学院跃升至第2名,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位列第3和第4名。
剑桥大学排名下降一位至第5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9名。
排名的科学有效性和市场影响力
研究表明,各项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在职能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分化,发展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大学排名更强调人才培养。
各项大学排名的评价结果相关度较低,发展中与发达高等教育体系的差距显著,这种差距在偏向大学产出质量的排名中更大。
基于“柏林原则”的量化评估显示,各项大学排名的科学有效性得分普遍不高,一些排名在目标定位、方法论的科学性与透明度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
市场影响力
世界大学排名的科学有效性和市场影响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失衡,这种失衡可以从全球高等教育的中心-外围结构,以及排名数据库在期刊分布、语言覆盖、调查群体等底层逻辑上的市场迎合来解释。
这些趋势和变化表明,尽管英美高校在全球排名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也在逐渐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同时,排名的科学有效性和市场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