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鄙视链是指在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的一种等级化的歧视现象,这种歧视基于学校的层次、专业、地理位置、符号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于二本大学鄙视链的观点:
高校层次的鄙视链
从顶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到985、211高校,再到一本、二本高校,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
这种鄙视链不仅存在于本科阶段,还蔓延到硕士和博士阶段以及海外教育。
高校专业的鄙视链
工科被视为优于理科,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学科被认为是“高端”学科。
文科则常常被贬低,被认为缺乏实用性和科研能力。
高校区位的鄙视链
北京、上海等一线高校城市占据优势地位,而西部高校则处于不利地位。
西部高校为了留住人才,不得不提供各种福利,但效果有限。
高校符号的鄙视链
鄙视链最终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毕业院校、专业类别等。
教师的平台、帽子(职称)、论文、课题、经费、引用率和薪资福利等也成为评判标准。
高等教育功能工具化
在鄙视链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被异化为一种功利的筛选和加工机制,失去了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活动变得内卷化,竞争激烈,缺乏合作精神。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平等,强化了原有的评判标准,使得阶层流动变得更加困难。
总的来说,二本大学在高校鄙视链中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这反映了社会对不同高校层次的偏见和歧视。这种鄙视链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扭曲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