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论语》中的名言及其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
出处:《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
出处:《论语·学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出处:《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为谋而不忠乎?
译文: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出处:《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在饮食上不贪求满足,在居住上不追求过分的安逸,做事勤快而言语谨慎,时常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求教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可以称为好学的表现。
出处:《论语·雍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财富和尊贵,这是人们想追求的;不按照正道得到它们,君子不享有它们。贫困和低贱,这是人们想避免的;不按照正道摆脱它们,君子不摆脱它们。
出处:《论语·里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立定人生目标,四十岁不再迷茫,五十岁明白天命,六十岁能辨别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界限。
出处:《论语·为政》
《论语》的语言简练,富含哲理,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倡导的道德观念、学习态度以及人生哲学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