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小笨熊说故事 · 2024-12-26 05:32:05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两部著作,它们分别阐述了不同的思想。《大学》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中庸》则侧重于探讨中道和君子的品德修养。以下是《大学》和《中庸》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大学》

原文: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

1. 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3. 凡事都有本末之分,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知道本末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于道了。

4.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身心。

《中庸》

原文: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1.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2.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性;发尽⼈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看不见、⽿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个⼈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3. 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万物就会正常地⽣长、发育。

4. 孔子说:“君⼦能做到‘中庸’;⼩⼈相反,做不到‘中庸’⼀个⼈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这些原文和译文只是《大学》和《中庸》的部分内容,建议阅读全书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