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学校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对专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开设了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了传统专业。
专业设置既体现了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动态性,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本科专业数量由“十一五”初的29个增加到43个,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21个一级学科。
教学改革深化
学校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近3年的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以教师教育学科和面向世界城市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
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加强科研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产学研平台和学科特区。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重大发展战略,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科专业建设的考核评估和监管
政府加强了学科专业建设的考核评估和监管,对学校开设和停止学科专业实施更严格的管理,建立了更加高效、系统性的学科专业体系。
成果和荣誉
学校拥有4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6个。
根据就业跟踪调查反馈,学校专业均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有些专业甚至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