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导师是否需要填志愿,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教育阶段和招生政策。以高中为例,通常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阶段,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绩和职业规划,选择并填写希望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在这个阶段,一般不需要填写具体的导师信息,因为高中阶段的导师安排通常在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
然而,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选择导师的过程通常需要在填报志愿时进行。具体流程如下:
填报志愿
志愿数量:每个研究生可以填写1-4个志愿,每个学院规定每个导师每年限招3名研究生。
志愿顺序:虽然志愿不分主次,但建议按照个人偏好排序,以便在录取时能够优先考虑。
录取过程
第一志愿:如果选择某个导师的研究生数不多于3人,则该导师没有选择权,会被学院学术委员会分配给其他落选的研究生。
后续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未能录取,可以继续考虑后续志愿,直到被录取为止。
确认录取后选择导师
确认拟录取: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拟录取后,招生单位会在研招网上公示,此时可以开始联系导师。
双向选择: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以确定研究生阶段的指导关系。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导师选择通常不需要在填报志愿时进行,而研究生阶段的导师选择则需要在填报志愿时填写志愿,并通过后续的录取和双向选择过程最终确定。
建议:
高中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主要关注学校和专业,无需填写导师信息。
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阶段,应认真填写志愿,了解各导师的招生名额,并在确认拟录取后及时与导师联系,以确保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