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改革内容:
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考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独立招生和“联考”模式。
1951年
考试时间得到统一,全国6个区在7月22-27日进行高考。
1952年
实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的考试,时间为8月15-17日,共3天。
1958年-1965年
恢复了各校单独招生或联考的形式,联考时间在7月20-30日之间。
1966年
废除了全国高考制度,高校停止全面招生,仅有少数大学试点招收“根正苗红”的工农兵学员。
1972年
大部分高校恢复招生,但没有文化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1977年
10月恢复高考,考试时间大多在12月,由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日期。
1978年
高考时间为7月20-23日。
1979年
高考时间定为每年7月7、8、9日,延续了24年直到2002年。
1999年
开始探索春季高考,分别在天津、北京、安徽、上海、内蒙古、山东、福建等地实行,但未形成常态。
2003年
由于7月炎热,高考时间改为每年的6月7、8、9日,这个日期被证明是最为科学与合理的。
2004年
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5年
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6年
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2010年
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2011年及以后
河南省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时的重要参考。
2014年
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不再有保送资格,奥赛、体育加分将不超过20分。
2017年
多个省市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如浙江和上海采用“3+3”模式。
2020年
由于冠状病毒疫情,高考被迫改在7月进行。
2022年
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从2025年起普通高考将实行“3+1+2”模式。
2024年
多个省份完成了新高考改革,大部分省份普通高校招生将实行“3+1+2”模式。
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高考的时间安排,还涉及了考试科目的设置、招生方式、录取政策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