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征集志愿是指在 高考录取过程中,当某一批次的正式投档录取结束后,由于部分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会向社会公布这些高校的缺额计划,并允许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再次填报志愿,从而增加他们的录取机会。征集志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招生“阳光工程”,确保招生公平,同时帮助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顺利完成招生任务。
参加征集志愿的高校通常是因为生源不足或有考生被退档而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征集志愿的投档原则与集中填报志愿时相同,若生源不足,还存在降分投档的可能。
征集志愿是给所有过线未录取的考生又一次重新填报志愿的机会,同时也使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关于征集志愿的误区包括:
1. 进行志愿征集的高校质量都很差。实际上,院校招生未满进行志愿征集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与地理位置偏僻知名度低、超额退档或招生录取政策的改变等因素有关,而与其教学质量、实力等并无直接关系。
2. 征集志愿的计划数少,报考难度大。实际上,这些招生未满的专业大多都相对“冷门”,报考这些专业的竞争压力反而较小。
3. 参加征集志愿填报会影响下一批次的录取。实际上,征集志愿不会影响下一批次的录取,考生可以同时关注多个批次的征集志愿机会。
征集志愿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公布缺额计划:
在每个批次录取后,如果录取人数未达到相应批次计划招生人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会向社会公布这些高校的缺额计划。
考生填报志愿:
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根据缺额计划在当地招生办填报“征集志愿”。
投档与录取:
招生学校会根据缺额计划和考生的志愿情况进行投档和录取。
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省征集志愿计划和相关信息,合理安排志愿的填报顺序和策略,以增加录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