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志愿骗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前查分骗局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或相关机构,声称可以提前查分或获取录取信息,从而骗取考生的信任和钱财。
填报志愿指导骗局
骗子通过提供所谓的“专业指导”服务,误导考生和家长选择不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或者谎称有内部指标可以确保录取。
内部指标骗局
骗子伪造文件、印章,谎称有高校内部招生指标,要求考生家长先支付费用,最终骗取钱财。
补助金骗局
骗子声称可以办理高考补助金,要求考生家长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取补助金,实则是一种诈骗行为。
广告和宣传骗局
骗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利用各种名头唬人,如“多年报考的名师”、“大学在职老师”等,以获取家长的信任。
变相传销和欺诈
骗子通过变相传销的手段,将家长变成自己的“同谋”,通过介绍其他家长来减免报考费用或支付优厚酬金。
学历陷阱
骗子混淆高考招生与其他学历教育招生的区别,将不够分数线的考生骗到一些院校的远程网络教育班,或者误导家长选择其他非正规学历途径。
没有实力的大学
骗子利用家长和学生对高校名称的模糊认识,用听起来不错实际没有任何实力的学校进行招生,骗取考生的钱财。
冒名顶替和虚假信息
骗子冒充高校工作人员或招生办人员,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考生家长,谎称可以走“后门”或提前录取,从而骗取钱财。
特殊招生途径
骗子宣称可以通过特殊途径或关系帮助学生进入高校,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实则都是骗局。
网络诈骗
骗子在互联网上设立虚假招生网站,进行网上招生录取,声称可以代办入学,骗取考生的个人信息和钱财。
违规招生
少数三本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违规招生,通过欺骗手段私下招生或超计划招生,没有通过招生办正规录取。
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对于任何需要提前支付费用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服务”,更要保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