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志愿者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志愿服务时长的买卖问题
有商家公开售卖志愿服务时长,学生通过支付费用即可获得所需时长,导致公益行为变成买卖。
这种行为不仅模糊了志愿服务在育德树人和社会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还可能引发诚信缺失问题及影响教育公平。
活动组织形式的单一性
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依赖学校统一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形式较为单一。
这种组织形式虽然能迅速传达信息,但综合效果不明显,且活动内容较为单薄,缺乏多样性和深度。
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的考核机制主要依赖寒暑假期间的志愿活动证明和个人总结,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这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活动容易流于形式。
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导致对志愿活动的兴趣降低。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学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其视为一种任务或作秀表演,未能理解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
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志愿者活动的配套制度建设也相对滞后,影响活动的开展。
资金缺乏
社会对公益团体的资金支持不足,学校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举办大型志愿活动。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限制了志愿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法规及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的法规及制度尚未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监督机制。
这导致学校在开展活动时无规可循,影响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志愿者专业技能不足
高中生普遍缺乏专业技能训练,只能参与一些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打扫卫生等。
这不仅降低了志愿者的成就感,也影响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和专业性。
建议
加强志愿服务时长的监管
学校应明确对志愿服务造假的惩处措施,防止时长买卖现象的发生,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诚信度。
丰富活动组织形式和内容
学校应探索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如校际合作、社区服务、环保项目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增加资金投入
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增加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投入,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完善法规及制度
制定和完善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法规及制度,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监督,提升活动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提升志愿者专业技能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高中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参与更多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