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在填报过程中 存在被篡改的风险。虽然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但仍有一些案例表明,高考志愿被恶意篡改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的总结:
志愿修改的可能性
高考志愿在填报后是可以修改的,但有时间限制,通常在截止日期前可以修改。
志愿被修改可能是由于熟悉的同学猜出密码,以当事同学名义登录并修改。
安全漏洞与防护措施
志愿填报系统的安全验证技术需要升级改造,如采用动态口令和手机验证码。
考生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及时修改原始密码,并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恶意篡改的动机与案例
恶意篡改志愿的原因可能包括个人矛盾、嫉妒、开玩笑或招生机构偷填等。
一些案例中,学生的登录账号和密码被窃取,进而导致志愿被篡改。
法律责任
篡改高考志愿的行为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根据刑法规定,后果严重的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防范建议
主管部门应加强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系统安全验证技术的升级。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仔细检查志愿是否被篡改,并在发现异常后及时报案并联系省招办。
综上所述,虽然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有严格的安全措施,但仍需考生和家长保持警惕,确保志愿的填写和修改过程安全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