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制,也称为加分制度,是一种对考生在一门科目中所得成绩进行的额外加分处理方式。它通过对考生的卷面成绩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考生卷面成绩在所在等级区间的排名,赋予其对应等级的分数。这种制度旨在提供一个公平、可比的评分环境,使得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具有可比性,从而帮助高校更准确地选拔合适的人才。
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原始成绩等级划分:
考生的原始成绩按照从高到低排序,划分为若干等级,如A、B、C、D、E等。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固定的分数区间。
等级赋分:
最终的赋分结果根据考生在该等级中的具体位置,在相应的赋分区间内进行线性插值计算得出。例如,如果一个考生处于B等级,其原始成绩在71-85分之间,那么他的赋分可能会在74分(假设线性插值为71分和85分的平均值)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赋分制主要适用于新高考制度下的选考科目。在新高考实行3+3的省份,赋分制适用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在新高考实行3+1+2的省份,赋分制适用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这四个科目。
通过实行赋分制,可以平衡不同选考科目的难度差异,确保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在分数上具有可比性,从而更公平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