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职业化是指将职业变成其本身的一种活动过程,它赋予了职业以生命的活力,融入了职业以人文的精神。职业化也可以指从事相似工作的几个团体的成员在自己所从事的某项工作上与其他团体的成员区分的过程,而这种区分过程则需要他们做好充分的训练和知识准备。职业化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需要经过漫长的、系统的、完整的训练才能达到职业团体之间表现出区别特征的目的。判定一个团体是否符合职业化的标准,要看这个团体的成员是否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是否都具有与此类工作共同的价值观、职业定位或职业期望;
2. 是否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通过一定的测试得到了资质认可;
3. 其成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不是其他非职业群体无法准确判定和评价的;
4. 其所有成员能够从职业行为中反映出的职业道德是否符合共同的社会认知。
职业化教育不仅仅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技能规则等方面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立即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职业化研究发展现状
当前,有关我国本科高校的教育职业化改革研究越来越多,主要的理论有以下几点:
职业素质理论:
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核心是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职业综合素质又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职业素质包括人可在短期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教育与社会需求:
中国大学面临的几大挑战中,职业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挑战。社会需求驱动的职业化要求不仅使大学压力倍增,而且已在冲击着大学的基本理念。大学需要调整其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校长职业化: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指要有专门从事大学经营和教育服务的职业校长,他们应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包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和职业精神等。
品牌战略:
职业化教育是高校品牌战略的重要部分,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内容,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建议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调整教育模式: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其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立即为社会服务。
推进校长职业化:
高校应推进校长职业化,选拔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人才担任校长,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产业需求。
通过以上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化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