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典故

冷知识 · 2024-12-26 04:17:50

公务员考试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考试内容,还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务员考试典故:

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网开一面

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三缄其口

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说苑·敬慎》:“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朝三暮四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完璧归赵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负荆请罪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不肯入,曰:‘我羞,不如先斩后奏。’遂负荆请罪。”

郑人买履

解释: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以致买不到鞋子。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五蠹》:“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

三顾茅庐

解释:东汉末年,汉室宗亲左将军刘备三次拜请诸葛亮。后比喻诚心诚意地登门拜访或邀请某个人。

出处:《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杞人忧天

解释:传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无处安身,以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完全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

江郎才尽

解释: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少以文辞显,晚岁才思微退,时人谓之‘江郎才尽’。”

庖丁解牛

解释:厨师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豁然,若之何?”

凿壁偷光

解释: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