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缺乏职业认同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学生、教师等多个层面。主要原因包括:
学生管理方面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能。
传统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传统观念、不良社会思潮、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中国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高职生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心理和行为不自信,热衷升本,择业拒绝基层岗位。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的主要原因是流行思潮的侵袭、读书无用论、高校内部不完善的制度、教师超负荷工作引起的职业倦怠等。
教育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备,社会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高职生职业认同感缺乏。
外部环境的影响:
西方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以及部分大学生逃学厌学现象,也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建议
加强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在学习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强化政治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自觉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构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协调机制,增加高职教育的社会美誉度,从而增强高职生的职业认同感。
改进高校管理制度:
高校应改进管理制度,减轻教师工作压力,防止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
通过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留住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职业对社会和人格建构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