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专业课程包括传热学、化学基本原理、电化学工程、材料固体理论基础、储热技术及应用、储能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及应用、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能电站系统等。
山东大学
专业课程涵盖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材料科学基础、能源化学、电气工程基础等;新能源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储能、氢与氢能、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能源系统及互联网、半导体物理基础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专业课程包括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工程制图、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储能材料基础(双语)、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固体物理、机械设计基础、能源电化学、储能系统设计与应用、储能系统安全管理、能源转化原理、氢能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
新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物理学等多个优势学科平台,聚焦电化学储能、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能、储能装备与安全、能源互联网等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及装备。
西安交通大学
设立国内乃至世界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含大规模储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调控等领域,服务国家绿色低碳能源电力发展和再电气化的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23年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四。
哈尔滨工业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23年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五。
北京科技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23年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三。
武汉理工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23年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二。
天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哈工大等:
这些综合性研究院校在化学、化工上有很强的实力,也提供储能科学与工程相关课程。
建议选择这些大学时,可以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排名以及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