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性关注:
美育强调通过感性的体验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比赛,如书画、演唱、征文、体操等,能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美。
情感激发:
美育通过艺术和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情感的健康成长。审美过程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生存体验:
美育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理解美,实现审美素质的提升。通过具体可感直观的美感对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悟美的内蕴。
人文关怀:
美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美的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超越。美育不仅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积极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综合影响:
美育不仅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积极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通过美的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理想和斗争,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
美育坚持素质教育,旨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身体的强健。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和比赛,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美,提升审美素质。
形象性:
美育的具体可感直观,美感对象本身具有形象性,以形感人。通过美的事物的形象去实现教育目的,凭借生动具体的形象,揭示事物的审美特征和规律。
情感性:
审美感是人类情感的最高表现,审美过程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美育通过愉悦的艺术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和审美情趣。
愉悦性:
美育的愉悦性体现在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学生不仅得到精神满足,还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潜移性:
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通过熏染、浸淫、激励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能力。
实践性:
美育强调视觉或听觉的亲自体验参与感受,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创造美。这种实践性使得美育更加生动和具体。
自由性:
美育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与智育、德育的灌输方式不同,美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普遍性:
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使得美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美育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内容。
学术之美与人格之美:
大学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学术审美意识和能力与造就他们美好的人格,将培养学术审美意识和能力与造就美好人格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大学美育的特点涵盖了感性、情感、实践、人文关怀、综合影响、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强调通过美的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