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普遍被认为的“烂课程”包括: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帮助不大,课程内容简单,只需打卡即可通过。
思想道德与修养课:
课程内容多涉及理论和人生感悟,学生普遍认为对个人修养帮助不大,缺乏学习动力。
形势与政策:
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程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方向无关,内容枯燥,提不起兴趣。
西方经济学:
期末复习时感觉老师只是念目录,缺乏深入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
商务英语:
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期末考核方式不合理,难以通过。
毛概、思修、马克思:
这些课程被认为是“必挂”科目,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枯燥,难以记忆。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有学生反映,上心理课反而导致心理问题,对课程感到崩溃。
就业创业指导规划:
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洞,无法直接帮助找工作。
这些课程因为内容枯燥、实用性不强、与专业发展关联不大或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而被学生普遍认为是“烂课程”。建议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可以更加关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和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