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专业的增删呈现出 数量庞大且频繁的特点。以2019—2022年为例,工学类专业在四年内新增和裁撤的专业数量占到了整体的42.7%和31.5%。此外,2024年度有20余所高校计划停撤部分本科专业,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同时,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为历年之最。
这些调整通常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以及国家战略的需要。例如,一些专业因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难以为继,因此被撤销。同时,为了响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校新增了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环境科学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相关的新专业。
高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根据《通知》第七条,高校可以根据专业内涵发展要求,调整专业名称。调整为目录内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需按增设该专业的备案程序办理;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或目录外新专业,则需按审批程序办理。原专业由高校按撤销专业处理,已获相关成果等由新设专业继承。
此外,部分高校在缺乏准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可能基于招生就业的需求或响应某些政策,一拥而上增设某些热门专业。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以确保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大学专业的增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确保专业设置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