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教学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中心地位强化
优先满足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划、经费安排和教师配置。
完善专业培养标准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
课程与教学管理
严格落实教授授课制度,科学安排学期时长和课程课时。
确保每学期教学周不少于16周,每学年安排2周以上短学期。
原则上1学分不少于16课时,禁止随意删减教学内容或降低教学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
校院(系)两级督导和管理课堂教学情况。
鼓励开展观摩和质量评估活动。
教学组织与模式创新
探索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群)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或虚拟教研室。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实施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
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
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效果,保障实践教学比例。
工科类专业实践类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高职院校不少于50%。
科研实验室向本专科生开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学术导师制度
实行学术导师制,支持学生早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
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
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实习和社会文化调查。
学业评价改革
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纪律考查。
以上措施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