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减少专业的主要原因包括报考学生数量减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率低以及高校为了优化专业结构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原因:
报考学生数量减少
例如,江西工程学院在2024年撤销或停招了多个专业,包括国际商务专业,原因是叶婧(化名)选择这个专业时是出于个人热爱,但现在听到撤销消息感到有压力,并对未来就业方向感到迷茫。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例如,在2015到2021年间,共有90所大学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4所大学撤销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76所大学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这些专业的撤销主要与其就业范围窄、就业率较低有关。
就业率低
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职位数量较少,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或相似的工作。
优化专业结构
例如,山东大学在2024年度拟申请增设及撤销本科专业公示中,拟撤销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等7个专业,这是为了进一步聚焦自身办学定位、打造比较优势。
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部分高校增减专业也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锚定新产业、新技术进行专业布局。例如,一些高校在缺乏准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基于招生就业的需求,或单纯为了响应某些政策,一拥而上增设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和当下热门议题相关的专业。
师生比例失调
例如,武汉大学建筑专业的新生人数锐减至仅4人,尽管该专业依然保留了众多教师资源,形成了明显的师生比例失调,因此高校开始减少广电及其相关专业的招生名额。
综上所述,大学减少专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这些调整旨在促进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